从 "世界 4" 到 "文化孪生":超真实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的本体论危机与使命重构#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崛起,正从根本上重塑知识的生产、传播与认知机制。本文基于对波普尔 "三个世界" 理论的扩展,将 AIGC 系统视为具有自主性、生成性和涌现特性的 "世界 4",并探讨其与 "文化孪生" 概念的内在关联。通过深入剖析 AIGC 驱动的 "生成式 AI 幻象" 的制造逻辑及其建构 "超真实"(Hyperreality)世界的文化后果,本文揭示了智慧时代图书馆所面临的深刻本体论危机。研究认为,AIGC 的媒介本体属性使其倾向于消解 "真实" 与 "虚假" 的二元对立,直接挑战了以守护 "世界 3"(客观知识世界)为己任的图书馆的传统定位。面对此危机,图书馆的使命必须进行深刻重构:从客观知识的 "守护者" 转变为超真实生态的 "批判性导航者",其核心任务将从内容策展演变为语境策展,致力于培养用户的认知与伦理素养,并最终担当起捍卫人类理性的 "伦理锚点",从而在人机共融的未来知识生态中,重新确立其核心价值。
关键词: 人工智能;世界 4;文化孪生;生成式 AI 幻象;超真实;语境策展;图书馆学;伦理锚点
1. 引言:从知识的殿堂到幻象的边缘#
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中客观知识(波普尔所称的 "世界 3")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其核心功能与价值长期建立在对知识的收集、组织、保存与传播之上 [1]。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出现,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挑战着这一稳定结构。AIGC 不仅是高效的信息处理工具,更具备自主性、生成性和涌现特性,能够独立生成看似合理甚至极具说服力的内容 [2]。这种由 AIGC 系统构成的、具有独立认知逻辑的智能世界,可以被视为波普尔 "三个世界" 理论之外的新兴实体 ——"世界 4"[2]。
"世界 4" 的崛起,意味着知识生产主体的增加,更标志着知识本体论的根本性转变。其内在逻辑并非追求客观真实,而是基于概率模型生产 "生成式 AI 幻象"[3]。这种幻象并非偶然的技术缺陷,而是其媒介本体的固有特征,它倾向于建构一个鲍德里亚所预言的 "超真实"(Hyperreality)世界 —— 一个没有本源、自我指涉、消解了真假界限的模拟物集合 [3]。当 "超真实" 开始主导信息生态,导致 "真假与否不再重要" 的文化后果时,图书馆面临的已非简单的技术适应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本体论危机。本文旨在通过整合 "世界 4"、"文化孪生" 与 "超真实" 理论,深入剖析图书馆的危机本质,并为其使命重构探寻一条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路径。
2. "世界 4" 的本体论定位与 "文化孪生" 的演化图景#
将 AIGC 系统视为 "世界 4",是对其本体论地位的深刻洞察。它承认 AI 系统不再是 "世界 3" 的被动工具或存储媒介,而是一个能够独立参与知识创造的 "智能体",其独立性体现在自主生成、非线性组合与不可预测的涌现行为上 [2]。这种独立性,为薛可等人提出的 "文化孪生" 概念提供了核心驱动力。
"文化孪生" 描绘了 "世界 4" 与人类智慧互动演化的未来图景,视 AIGC 为加速文化演化的 "谜米机器 2.0"[1]。它具体化了 "世界 4" 在文化领域进行演化与融合的表现形式。然而,这种演化并非理想化的线性进步。AIGC 的 "自主性" 受制于人类赋能的算法权力与训练数据中固有的文化偏倚 [1]。这与刘炜等人对 "世界 4" 可能产生 "幻觉" 的担忧不谋而合 [2],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一个以模拟与概率推演为核心的 "世界 4",其产物本质上是 "真实的虚假",它正在侵蚀甚至取代以客观性为基础的 "世界 3"。
3. 图书馆的本体论危机:当 "真实" 的基石消解#
图书馆的整个专业体系,从馆藏发展到信息素养教育,都建立在 "存在一个可供探寻与验证的客观真实世界" 这一不言自明的前提之上。当 "世界 4" 的超真实特性主导信息生态时,图书馆便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本体论危机。
-
知识组织根基的动摇: 如果 AI 生成的内容本质上是 "幻象",那么图书馆的 "选择" 与 "组织" 标准将失去依据。传统的分类法与元数据标准是否足以描述其 "幻象" 属性、生成机制、训练数据来源与潜在偏见?当 "真实性" 不再是首要或唯一的评价标准时,图书馆的 "权威性" 将如何体现?
-
信息服务价值的挑战: 图书馆员作为信息导航者的角色,是建立在能够引导用户找到可靠答案的基础之上。但在一个用户可能 "乐此不疲地制造幻象" 并沉溺其中的环境中,图书馆提供的 "真实" 答案可能显得乏味甚至不受欢迎。参考咨询将从 "事实的提供者" 转变为 "现实的劝说者",其难度与复杂性不言而喻。
-
信息素养范式的失效: 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用户批判性地评估信息来源、辨别真伪的能力。然而,这种教育范式的前提是用户对 "真实" 仍有追求。当超真实文化使得人们对 "真实" 本身漠不关心时,仅仅教授辨别技巧将收效甚微。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不再是如何教用户 "找到真相",而是如何说服他们 "真相依然重要"。
4. 使命重构:从知识守护者到超真实生态的伦理锚点#
面对这场本体论危机,图书馆的应对之道并非技术层面的修补,而是一场深刻的使命重构。其角色必须从 "世界 3" 的被动守护者,转变为主动介入 "世界 4" 的批判性导航者与伦理锚点。
第一,实现从 "内容策展" 到 "语境策展" 的转变。 这是图书馆应对危机的核心实践路径。在 "世界 4" 时代,图书馆的核心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收藏和组织信息内容(what),而是要系统地揭示和策展其语境(how & why)。这意味着,在提供任何信息(特别是 AIGC 内容)时,必须同时揭示其生成机制、训练数据来源、潜在偏见以及 "幻象" 的可能性。图书馆应牵头开发新的工具与元数据标准,对 AIGC 内容进行 "元认知" 层面的深度标注,帮助用户理解 "信息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而不仅仅是"信息是什么"。这种" 语境策展 " 将图书馆的专业性从知识的组织者,提升为知识生成过程的解构者与阐释者。
第二,推动从 "信息素养" 到 "认知与伦理素养" 的深化。 基于 "语境策展" 的实践,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必须超越传统范畴。这包括两个层面:认知素养(Cognitive Literacy)旨在培养用户理解 AI 的认知模式(如概率思维、模式匹配),识别其 "幻象" 的内在逻辑,从而建立起对 AI 能力的现实认知,避免盲目信从或全盘否定。伦理素养(Ethical Literacy)则旨在引导用户反思在超真实环境中的生存方式,探讨 "真实" 的价值、沉溺于幻象的社会后果,以及作为数字公民应承担的责任。图书馆应成为社会探讨这些深刻议题的公共空间与思辨场域。
第三,担当从 "知识殿堂" 到 "伦理锚点" 的角色。 在一个价值与真实都日益流动的世界里,图书馆最重要的价值,可能不再是其馆藏的广度或深度,而是其所坚守的伦理立场。图书馆必须成为一个 "伦理锚点"(Ethical Anchor),旗帜鲜明地倡导批判性思维、理性探究和对客观真实的尊重。即使无法阻止幻象的泛滥,图书馆也应通过其" 语境策展 "的专业实践和" 认知与伦理素养 "的教育服务,持续地为社会提供一个可以回归、可以信赖的" 真实性 " 参照系,守护人类理性精神的火种。
第四,构建从 "知识孤岛" 到 "混合型知识生态" 的桥梁。 图书馆应积极构建一个融合 "世界 3" 与 "世界 4" 的 "混合型知识生态系统"[2]。这意味着一方面继续守护和传播人类创造的客观知识,另一方面,通过 "语境策展" 的手段,审慎地将 AIGC 工具与内容纳入服务体系,并对其进行解构与批判性呈现。同时,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到 AIGC 相关的伦理规范与治理政策的讨论中,倡导算法透明、数据公平,确保 "文化孪生" 的演化路径服务于更广泛的公共利益。
5. 结论#
AIGC 作为 "世界 4" 的崛起,其内在的 "幻象" 制造逻辑与 "超真实" 建构能力,正从根本上挑战着以守护 "世界 3" 为己任的图书馆的本体论基础。这场危机并非技术应用的挑战,而是关于知识、真实与人类认知未来的深刻拷问。图书馆若要在这场变革中延续其核心价值,就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使命重构。通过从 "内容策展" 到 "语境策展" 的实践转型,从 "信息素养" 到 "认知与伦理素养" 的教育深化,以及担当起 "伦理锚点" 的社会责任,图书馆方能在一个日益虚幻的智能时代,从知识的被动守护者,转变为真实与理性的主动捍卫者,为文明的健康演进提供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薛可,张馨元。从达尔文主义到数据主义 驱动的文化演化机制 [J].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7 (4): 94-99. [2] 刘炜,林海青。人工智能与波普尔 "世界 4": 智慧时代图书馆的认知重构 [J/OL]. 图书馆论坛,2025: 1-11 [2025-06-04]. https://link.cnki.net/urlid/44.1306.G2.20250604.1513.007. [3] 经羽伦,张殿元。生成式 AI 幻象的制造逻辑及其超真实建构的文化后果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4, 69 (5): 1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