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XuLei

XuLei

图书馆员

數智時代的圖書館:在“暗流”中重鑄“真實”與“信任”

《數智時代的後現代檔案學:回聲、漣漪與暗流》(夏翠娟,2025)指出,後現代思潮對檔案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催生了以 "檔案記憶觀、檔案與身份認同、檔案信任論" 等為核心的 "後現代檔案學"。這種理論範式超越了傳統檔案學對物理客體的保管,轉而關注檔案的社會建構性、動態性和其在社會記憶構建中的作用。在數智時代,這些後現代檔案學思想的 "回聲" 仍在持續,其對檔案本質、功能和價值的重新理解,依然為我們提供了審視數字時代檔案的新視角。同時,檔案學也積極擁抱新技術,拓展了與 "數字人文" 和 "計算檔案學" 等新興領域的交叉融合,形成了理論和實踐的 "漣漪" 效應。

文章對數智時代深層挑戰的警示 —— 那股潛在的 "暗流"。這股 "暗流" 並非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由大數據、人工智能(特別是 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和 "元宇宙" 等技術高速發展所引發的社會與人文危機。當 AIGC 可以瞬間生成以假亂真的文本、圖像、音視頻,當 "元宇宙" 構建的虛擬世界模糊了現實與虛擬的界限時,我們正面臨著:

  • 真假消融: 信息的真偽界限日益模糊,難以辨別。

  • 信任崩塌: 虛假信息泛濫,權威性受到質疑,用戶對信息的信任度下降。

  • 價值虛無: 內容生成成本趨近於零,海量信息充斥,知識的稀缺性和價值感被稀釋。

  • 意義消解: 算法推薦和預設可能限制了人類的認知,甚至影響個體和集體意義的構建。

"暗流" 的源頭與圖書館學的深層危機#

這股 "暗流" 的哲學根源,可追溯至後現代主義對 "真假" 的深刻懷疑。當福柯揭示知識與權力共謀,當德里達解構文本的單一意義,當波德里亞提出 "擬像" 概念,認為模擬物可取代真實,甚至創造 "超真實" 時,我們對 "真假" 的認知基礎就已經動搖。數智時代,正是將這些哲學思辨,以具象化、規模化、自動化、超逼真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

作為傳統上被視為 "知識殿堂" 和 "信息守門人" 的圖書館,我們的核心職能之一便是收集、組織、保存和傳播 "真假" 的知識和信息。然而,當 "真假" 本身開始消融,當 "信任" 因信息泛濫和虛假而崩塌,當海量信息充斥且其生成成本趨近於零時,知識的稀缺性和價值感何在?當算法決定我們看到什麼,甚至生成我們看到的內容時,人類的 "意義" 構建是否被預設和消解?

這直接挑戰了圖書館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基礎:

  • 本體論危機: 什麼是圖書館的 "館藏"?AIGC 生成的內容算不算?"元宇宙" 裡的虛擬數字藏品算不算?如果一切皆可生成,那麼 "人類創作" 的獨特性和價值何在?

  • 認識論危機: 圖書館如何幫助用戶在 "真假難辨" 的信息洪流中獲取 "知識"?我們傳統的 "信息素養教育" 是否足以應對 AIGC 和深度偽造帶來的挑戰?我們如何確保用戶獲取的知識是可靠的、有價值的?

圖書館在 "暗流" 中重鑄與再定義#

面對這股 "暗流",圖書館不能僅僅停留在 "回聲" 和 "漣漪" 層面,即被動地適應和拓展現有服務。我們必須主動出擊,進行一場深層次的 "重鑄" 與 "再定義"。

  1. 從 "信息守門人" 到 "意義構建者" 和 "批判性思維引導者":

    • 傳統: 我們提供信息,用戶自行解讀。

    • 未來: 在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圖書館不能滿足於提供信息,更要幫助用戶理解信息、批判信息、並從信息中構建個體和集體的意義。這意味著信息素養教育將從 "如何檢索" 轉向 "如何辨別、如何評估、如何負責任地使用和創造"。我們需要培養用戶對 AIGC 內容的識別能力、對算法偏見的警惕性,以及對信息背後權力關係的洞察力。

  2. 構建數字時代的 "信任錨點":

    • 挑戰: 傳統信任基於物理載體和機構權威。數字時代,信任需要新的技術和機制保障。

    • 實踐:

      • 區塊鏈的應用: 借鑒檔案學界的探索,圖書館應積極研究區塊鏈技術在數字館藏溯源、版權管理、數字資產(如 NFT 館藏)真實性驗證方面的潛力。例如,為圖書館數字資源生成基於區塊鏈的 "數字指紋",確保其不被篡改,並記錄其完整的流轉和使用歷史。

      • "人類認證" 與 "過程透明": 在 AIGC 內容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圖書館應強調內容的 "人類創作" 屬性和 "創作過程" 的透明性。我們可以開發工具或標準,標識哪些內容是人類創作,哪些是 AI 輔助生成,哪些是純 AI 生成,並盡可能提供生成過程的元數據。

      • 多源交叉驗證平台: 推動建立跨機構、跨領域的數字信息驗證聯盟,共同維護數字信息的真實性與權威性,圖書館可作為其中重要的節點。

  3. 重構 "知識" 與 "價值" 的定義:

    • 挑戰: 當 AIGC 可以大量生成內容時,知識的稀缺性和價值感被稀釋。

    • 實踐:

      • 強調 "人類智慧" 與 "原創性": 圖書館應更積極地策展和推廣那些體現人類獨特思考、情感、創造力的作品,彰顯其不可替代的價值。例如,舉辦 "人類創作之美" 系列展覽,強調作品背後的思考過程、情感投入。

      • 社區共創與共享: 鼓勵和支持社區成員參與知識的生產和共享,將圖書館打造成為一個促進人際連接、思想碰撞和共同意義構建的物理 / 虛擬空間,以此對抗 "價值虛無" 和 "意義消解" 帶來的個體孤立。

      • "體驗" 與 "情感連接" 的價值: 在 "元宇宙" 等虛擬空間中,圖書館可以探索提供沉浸式、情感化的知識體驗,讓用戶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與知識、與歷史、與他人建立深層的情感連接,這本身就是一種超越信息層面的價值。

挑戰基本假設:圖書館能否 "不中立"?#

夏文對 "真假消融" 的擔憂,促使我重新審視一個長期以來困擾圖書館學界的基本假設:圖書館能否,甚至應否保持 "信息中立"?

傳統上,圖書館被視為中立的信息提供者,不偏不倚地收集和呈現各種觀點。但在一個 "後真相" 和 "真假消融" 的時代,這種 "中立" 是否可能?當虛假信息、仇恨言論,甚至由 AI 生成的 "偽知識" 充斥網絡時,圖書館如果僅僅 "中立" 地呈現,是否就意味著對這些 "暗流" 的默許,甚至成為其傳播的幫兇?

在某些核心價值上,圖書館必須放棄絕對的 "中立",轉向 "價值立場"。

  • 捍衛科學精神與事實真相: 圖書館應明確立場,捍衛基於證據的科學知識和可驗證的事實真相。這不意味著我們去審查所有信息,而是通過更強的元數據、背景信息、批判性評估工具,幫助用戶識別和理解信息的來源、偏見和可信度。

  • 倡導批判性思維與多元對話: 真正的中立並非不加選擇地呈現一切,而是提供足夠多元的、高質量的信息源,並創造條件讓用戶進行批判性思考和理性對話。圖書館可以主動策劃專題,呈現不同視角,但同時提供評估工具和引導,幫助用戶形成自己的判斷。

  • 維護數字倫理與社會正義: 作為公共機構,圖書館不能對 AI 算法的偏見、數據隱私的侵犯、信息鴻溝的擴大視而不見。我們應該積極參與數字倫理的討論和倡導,成為推動數字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力量。

這股 "暗流" 的出現,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圖書館存在的意義。它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升級問題,而是關乎圖書館作為社會基石的存續與意義。我們必須以開放的心態擁抱技術,但更要以批判的眼光審視其深層影響,並積極探索圖書館在 "暗流" 涌動中,如何重鑄 "真假" 的錨點,重建 "信任" 的橋樑,並重新激活 "價值" 與 "意義" 的生命力。這,將是我們這一代圖書館學研究者和實踐者共同的使命。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